大家好,我是图拉,常驻在北京。。
继谷雨星球陆续发布了、国际高中数据库后,很多家长好奇北京的情况,今天我们有求必应,来聊聊教育高地帝都。
京城国际化高中(含公立学校国际部、外籍学校和民办高中)在美国大学录取上,一向被看作是碾压式「王者」的存在。
然而,我们对比研究了2017、2023和2025年的藤校录取数据,却发现——
虽然北师大实验仍以藤校最强录取位列全国第一,但北京藤校录取数量的绝对优势在下降,被上海赶超,且差距在增大。
■数据统计不含哥大双学位。北京出国家庭是最偏爱美国留学的群体。
这两天是北京初升高填报志愿的日子,今年也是其中考改革第一年,总分从原来的670分降至510分,其中生物、地理、历史、化学四门科目首次由考试科目调整为考查科目。
今年中考普高招生录取线为430分,共有50,272人,占比约62%的学生超过了此分数线;430分以下考生为31,127人,占比38%。
其中,470分以上的高分学段人数几乎维持不变,但是450以上的属于考得不错,分数差距没拉开。
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,更是为原本就在降温的帝都国际化高中市场,浇了一盆冷水,释放出新的信号。
*这里我们只讨论大框架下的观察。数据采集有局限,欢迎留言区更新指正。
正文开始前
先来投个票吧
中考风向标
跟全国其他城市比起来,北京国际教育市场最大的不同,就是公办学校国际部仍然占据主流,对顶级生源的虹吸效应无出其右。
而公办学校国际部只有高中,学生只能通过中考后转轨进入,几乎都必须提交中考成绩,这构成了北京国际化高中生源的核心力量。
为此,中考的重要程度,也比以民办学校为主流的上海要大得多,公办国际部的招生也成为了观察北京国际高中的最重要的风向标。
数据显示,目前北京共有17所招生中国籍学生、开设高中国际课程的公办国际部(班),最为知名的是北师大实验,人大附中ICC,十一,101,四中等,还有偶尔也出几个顶级录取的80中,师大二附中,北大附中,北京中学,二中等等。
综合数据来看,每所学校的招生在120人左右,规模最大的是人大附中ICC,每届招生300人。
我们也把25所公立国际部5年招生情况做了个汇总,总人数为2510人,五年来有所扩招,今年和去年整体持平。
公立国际部的招生一般分为和统招,在去年遭遇「寒流」后,今年抢人大战来得更早一些,招生上也更主动许多。
北京公立国际班招生人不好招,是一个共识,就连一些头部学校,也比以往难得多。
降温原因也有很多,在我看来,核心关键是美国太贵,性价比太低,而北京家庭又是最偏爱美国留学的群体,没有之一,其他国家不想去,自然人数就少了。
早在1月份,不少学校就放出了招生名额,学生需要参加学校的开放日,笔试,面试,有的学生在中考前就拿到了签约,学生甚至给出了「死签」。
目前,不少学生会在中考成绩出来后去「跑校大战」,争抢招生名额。所谓跑校,家长和孩子要拿着中考成绩去学校进行咨询和加试。加试一般就是面试,中外教齐上阵,而在当天或转天就会通知是否录取签约。
在这一轮录取中,最重要的就是中考成绩和区排名。
如果想冲好的公立国际部,475分比较有保证,各区根据分数排名不一样,区排名在10%-20%。如果学生有特长或者英文特别强,则会适度放宽。
今年中考里,高分段也出现了「头部学区」扎堆现象。
海淀、西城、朝阳三区的高分考生,占了500分以上总人数的80%。其他区域高分人数与这三区差距较大。这三区430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也占了整体中考人数48%。
这也是北京教育的三大高地,在册的初中学校比例也不小(公立+民办),总数为233所,占北京全部初中学段学校数的34%。此外,今年大兴区表现也很不错。
而公立学校录取也有区域原则,有的全市招生,有的只在区里招生,有的分配名额到区。比如人大附中ICC在海淀录取的分数就比在朝阳要低,区排名也更低。
从我们这几天搜集到的跑校消息来看,热门的海淀「一梯队」学校几乎已经招满,部分「二梯队」学校还在向高分学生开放名额。
另一方面,因为国际高中招生竞争压力变大,难度上升,有的国际部也在下调自己的签约分数线,俗称「跳水」。
470分数线之下
如果今分数在470分左右,想要进第一梯队的公立国际部竞争激烈,第二梯队也有可能存在录取风险(第一梯队招满之后下放的人群可能会占据名额)。
那么,很多人也会把目光投向民办国际高中。
其实,在北京,选择公立国际部和民办国际高中的家长画像很不一样,称得上是「泾渭分明」。
后者的核心人群画像可以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高度看重全人教育,早早就转入了国际化学校,几乎不参加中考。另一类是在体制内失利或被「淘汰」的孩子们,在中考大战前败下阵来。
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考虑:公立国际部一年收费普遍在15万以下,有的刚超过10万,比国际高中动辄20万,甚至30万的学费看起来要划算得多。
不过,在今年这样紧凑的分数线面前,那些本来志向就是北京公立国际部,但卡在460-470分数段的优质中考生,还有在体制内中考分数段中失去主动权的学生,录取也越来越强、更加国际化的民办学校提供了新的选择。
不少民办双语学校为吸引优秀的中考生源,推出了不同分数不同金额的奖学金。
这些学校欢迎新生就读选择体制外的不同课程体系的同时,也有很多双语民办设立了普高部,未来仍可走高考路线,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
其实,北京中招近年来连续发生变化,如统招之前的提前录取、「1+3」、集团直升,优质校名额到校等,都释放了一个信号——
一方面让不少牛校提前锁定了尖子生;另一方面,随着集团校规模越来越大,优质高中名额到校等规定,公立学校生源在未来或将变得越来越平均。
很有可能的趋势是:顶尖公立校自设「专才培养项目」——这类学生被拔尖人才、等「天赋型」选手占据,也是学校提前招生、提前锁定的主要生源。
其余生源水平差距将缩小:随着集团校规模扩大,集团直升比例加大,优质高中名额到校以均衡生源水平,以筛选为目的的中考形式可能会渐渐发生变化——
以海淀区为例,该区已经率先在北京实现了公办中小学全部集团化办学,甚至已经有了一所民办学校纳入公办集团校的先例。
在朝阳区,集团化办学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。如北京稻香湖学校,就在今年5月加入了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。这一切的发展都是在回归一个简单的道理:让不同能力的学生找到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位置。
教育政策正在朝这个方向改变,家长的思维和教育环境也需要相应做出调整。
除了在顶端的学神,鸡出来的牛娃在未来并不会抢占什么先机。大家或许可能会回归成正常的培养节奏,教育资源均衡化,生源平均化。
「多元」也是北京民办国际高中最为显著的标签。
比起上海国际高中的同质化和标准化,北京民办国际高中有的走人文路线,有的走竞赛路线,也聚集着最多的前沿创新学校,课程体系也各不相同。
常有人问,为什么创新学校大多集中在北京,或许也正是因为公办太强后的副产品:太阳太亮,阴影也越强,想要逃离的人就越多,新的模式就会应运而生。
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,目前北京民办国际高中的头部生源不够突出,导致升学成绩没有公办亮眼,成为不少家长选择时候的壁垒。
我遇见不少北京家长纷纷南下,去上海,深圳,甚至海口,追求更稳妥的国际教育。

大不相同的风格
那么,如果我想要在北京选择国际化高中,到底有什么选择呢?
目前北京共计有xx所国际化学校,在全国也居前列,如果有三个词形容,那就是多元、两极分化和区域特质明显。
只有在北京才会出现「海淀家长」、「顺义妈妈」这样以区为标签的称呼,各自代表的群体不相同。